第一百七十一章 朝堂的争斗要蔓延了 (第1/2页)
树欲静,而风不止。
接下来短短数日时间,王华克扣兵饷一事在京城迅速发酵,连同京城的官员户部江西司郎中都递交了弹劾奏疏。
“南赣巡抚,怎么从未听说过?”
“这是陛下新设的职务,可惜此次是所托非人了!”
“王华终究是太年轻了,进入仕途才几年怎么能担任一地巡抚呢?”
“谁说不是呢?朝廷历来用贤任能有章程,而今……都是媚臣当道了!”
“巡抚本就不该由京官外任,不熟悉地方情况不说,而且都是想捞钱好打点铺路!”
……
京城的官民起初还只是着眼于克扣兵饷本身,但慢慢风向却是改变了,却是将矛头指向朝廷在地方用人的问题上。
按大明官场的一贯做法,朝廷的要职都是需要论资排辈,特别在地方巡抚的选择上通常是选用地方的按察使或布政使担任,极少出现由京城衙门选派官员出任。
朱祐樘此次却打破了一贯的常规,南赣巡抚的人选并不是选用在地方德高望重的贤臣,而是将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翰林院修撰直接外任地方。
王华何许人也?
成化十七年的进士,入仕不过七年的时间,一直在翰林院中喝茶,又怎么能拥有数十的履历的贤臣相比?
只是,改变官场的规则很容易带来不良的后果。
这不,王华出事了。
他忍不住金钱的诱惑,贪污了地方上的兵饷,而皇帝这种打破常规的任命带来恶劣的后果。
五月的京城波云诡谲,谁都不晓得何时会突然降临一场大风暴。
小时雍坊,徐府。
天还没有亮,这座宅子的灯火亮起,宅里仆人已经开始忙碌开来,一个专职于叫床的鸡人在窗外模拟公鸡打鸣的声音。
“老爷,该起床上早朝了!”管家来到床头边上,对躺在床上的徐溥轻声呼唤道。
徐溥其实已经被鸡人叫醒,此刻便是揪开被子起床,只是旁边还在美梦中的小妾春光乍泄,不由得惊呼一声。
咕……
管家忍不住咽了咽吐沫,却是喜欢自家老爷这种慷慨大方的作风,不管是爱妾或暖床丫头似乎只是一个物件而已。
徐溥虽然不比帝王般享受,但每日都有四名丫环服侍起居,只需要配合着丫环的摆布,便能完成洗漱和穿衣。
在这个时代,地位不仅仅带来权势,亦能带来超高的生活质量。
徐溥想到自己现在尴尬的位置,想到自己遭到命运的一次戏弄,心里其实亦不是滋味。
现在别说入阁拜相了,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当今圣上正在疏远自己,甚至已经在暗地里着手如何除掉自己了。
只是他并不打算请辞,亦不能请辞。
虽然朝堂已经由皇帝彻底掌控,但大明王朝不只是仅仅只有一个都城,而是管理着两京十三省之地。
尽管在弘治朝已经不得宠,但他终究还是高高在上的吏部左侍郎,在地方还有着相对大的影响力,自己的门生故旧仍旧在地方担任要职。
以最近比较热闹的江西为例,江西巡抚李昂跟自己是同年之谊,正是自己一手将李昂提拔到江西巡抚的要职之上。
真要论地方上的影响力,而今的弘治朝还得继续叫自己师傅。
徐溥用西湖龙井进行漱口,这是他的得意门生孝敬之物,却是比谁都清楚掌控地方的精妙之处。
虽然在弘治朝很难再入阁拜相,但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只有将更多官员聚拢在自己麾下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至于紫禁城那一位帝王,掌握天子脚下的京城很容易,但想要指染地方、想要将触手伸向十三省之地,只能说还是太嫩了些。
徐溥摸了摸二品才能佩戴的花犀带,想到自己现在仍旧还是身居吏部左侍郎的帝师,便拿着牙牌昂首挺胸地走出房门。
“孩儿给爹爹请安!”侯在外面庭院的徐元概看到徐溥出来,当即陪着笑脸见礼道。
受上次教坊司官妓兰香事件的影响,尽管事后证实官妓兰香是自杀,但徐元概和杨廷和都受到此次事件的波及,官荫得到的中书舍人已经被朝廷免掉了。
徐溥打量这个不成气的儿子,当即便板起脸来道:“今年恩科乡试在即,你别只顾得花天酒地,有空呆在家里多温习!”
“爹,孩儿现在已经不跟朱麒那帮人一起玩了,最近新结交的一些举子要一起到山东曲阜拜祭圣人,所以想要买一匹宝马!”徐元概观察着徐溥的反应,当即小心翼翼地道。
徐溥对这个啃老的儿子颇为无奈,但对这种小要求从来都不在意道:“到库房支取,回来给我好好在家温书!”
“一定!”徐元概发现还是有一个厉害的老爹靠谱,当即便大喜过望地道。
只是他亦是明白,跟自己老爹在地方上的门生故吏的孝敬银相比,自己再怎么伸手要钱,亦是不可能将自己老爹吃穷。
徐溥上早朝没有用膳的习惯,毕竟早朝是不可能提供茅房的,便径直来到了前院。
三位盛装的妾室已经恭候在这里,当即便是规规矩矩地恭送徐溥离开。
“起轿!”管家看到徐溥上轿,便急忙吩咐道。
徐溥坐在轿子闭目养神,在感受外面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亦是开始思考着今天早朝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事情。
若现在这个朝堂交由自己主宰必定会变得更好,只是可惜自己看走了眼,竟然落到一个自己越来越看不透的学生手中。
明明只要对蒙古选择忍让便可以共亨大平之福,明明不需要通过开中法给九边送去那么多物资,结果皇帝早将自己在东宫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只希望朱祐樘胡闹下的九边将士一败涂地,无数将士惨死在蒙古铁骑,到时再由自己来拯救大厦将倾的大明了。
或许,有些人是真要吃了疼,才会知道求和才是大明王朝最好的出路。
由于今天是难得一次的早朝,加上现在早朝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京城官员一大清早纷纷来到午门前广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