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终究是不一样了! (第1/2页)
事实真相因为这一篇篇代表企业跟学校态度的微博,完全撕开了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也让无数人瞠目结舌。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华夏人来说,鲜少有人真正且单纯的仇富,甚至仇富本就是个很虚伪的词,人们真正仇的是巨额财富来源的途径是否合理。
起码靠双手勤劳致富靠自己努力走向成功的人华夏从来都没被仇视过,甚至主流思想看来这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真正仇视的是那些靠各种见不得光的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却依然为富不仁的那些人。
显然宁为跟这些都沾不是上边,甚至他在录像中说的那段话,都成了新的网络流行语。
“我光靠专利授权每年都能十多亿的税后收入了,为什么还要去计较缴了多少税?”
各种类似于“我光靠……为什么还要计较……”的句式,开始迅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我光靠捡垃圾,每年都能有七、八千税后收入了,为什么还要计较国家不收我税?”
“我光靠打工每年都能有十万税后收入了,为什么还要计较第二年还要给我退税?”
“我光靠单身都能过的不错了,为什么还要计较有没有女朋友?”
当然也如同江晨露说的那样,更多好事的网友翻出了网络上发布的各种富豪排行榜,开始一个个的@过去,并贴心的提问大佬今年缴了多少税,明星尤其是重灾区。
因为此时恰好是国庆,而就在几年前也是国庆前后,恰好曝出过某明星偷税八个亿的新闻,偏偏宁为纳税的金额也是八个多亿,这一些列巧合加上互联网记忆让许多大v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发布了出来,也让无数网民回忆起了这件事,然后大家便玩的更起劲了!
当然,主流的叫好声并不代表全部,尤其是官方暂时还没表态,加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种酸酸的声音还是有的,比如“赚这么多钱,也没见宁为捐点款!”、“指不准就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呢?”。
只是这些声音除了膈应人外,是真没什么市场了,压根就没人理会,尤其是这种声音的评论区都是一片的骂声。
此时官方终于开始表态了。
最先是华夏国税的官方微博主动发声:“@宁为,为我们的工作失误导致本该是保密的调查组资料被发到网上,再此向宁为先生表示道歉,同时针对宁为先生对我们工作的理解跟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这里也向大家公布一些调查结果,宁为先生不涉及任何偷税漏税的事宜,所有个人收入来源合理合法。”
似乎是为了引导舆论,税务这边还直接大大方方的把截图放全了。这大概是破罐子破摔了,反正最有噱头的已经传出去了。当然效果还是有的,比如截图里还有一些花销支出情况,宁为个人花费1.9亿购买超算中心也曝光了出来。
加上之前网上流传的宁为花了几百万买套房的消息还在广为流传,这一对比就让人无语了。毕竟没人会住在超算中心里,作为一个数学天才为什么个人花钱要买下一座超算中心不言而喻。
真要说起来,钱如果要这么花的话,那还真不太经花啊!一座超算中心可不止购买的时候需要花钱,接下来更新、维护、房租各种费用就摆在那里,更别提指不准人家以后还要自己搭一个实验室呢?
然而不等网友们回过神来代表华夏科技部的官微也发出来了:“经过再三审核,宁为博士拔尖青年项目评审结果完全符合各项规范,无任何违规情况。其申请的项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数学理论体系,对于华夏科技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我们期待宁为博士的成果。”
最后华夏教育部的官微大概是最简洁有力的:“事实证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吾辈学子当如是!”微博里半句没提学术到底端不端的话题,但表达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官方的接连亲自下场表态,也让网友们再次激动了。
“我懂了,这次叫爸爸绝对不会叫错了,吾辈爸爸当如是!”
“要点脸吧,去查查人家简历,宁为才23岁,爸爸你们怎么叫得出口?”
“我就知道这种优质男人根本轮不到我们下手,啊啊啊……为什么好男人都已经被抢了?”
“一连串的瓜吃下来,突然感觉自己就像个废物,不行了,我打算删微博了!”
“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嘛,我懂!今天开始学习数学还来得及吗?”
……
对于网络上的议论而言,这次风波已经随着官方表态算是盖棺定论。然而大晚上的,已经加了一天班的调查组内部正挨着骂。
“你们是怎么搞的?啊?怎么搞的?还精兵悍将呢?竟然能把资料忘到会议室里了?还被人发了朋友圈?是谁?”
“张局,您先消消气,也不是故意忘的啊!这不是任务安排得太紧,需要搜集的资料太多,会议到一半我让小陈去拿传真过来的资料了,结果那边传真的太慢,会议都开完了,这人还没能回来,而且谁都没想到会被内勤那边好玩一样发朋友圈啊……”
“老刘,这是理由吗?我跟你们说,这次也就是别人宁博士不计较,不然这工作要多被动?还有,你的报告上面看了,深受震动啊!你们准备好将功补过吧,我跟你说如果那边你们漏了什么重要线索,这次别想着功劳了。”
“是,张局,保证完成任务。”
“行了,散会!”
“大家都听到了吧,这次不查出点真东西来将功补过,别说奖金跟补休了,还得挨顿批啊!各位兄弟们!”
“放心吧,刘厅,咱们这边也豁出去了。”
“就是豁出去了!就咱们现在掌握的线索已经都足够触目惊心了,必须好好查查!”
“那行吧,还愣着干嘛?干活!”
最后一句话,这位副组长的语气里,甚至带上了一丝杀气。
……
几乎同一时间,康纳森已经收到了他所邀请的三位审稿人针对三月稿件的回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