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秦新年联欢会 (第2/2页)
李念提到了后世的春晚后,始皇帝决定也搞一个大秦版的春晚。
在许多方面,大秦和后世弗如远甚,后世能做的事,大秦无法做,但这件事,始皇觉得还是能做。
而对于始皇帝的想法,李念并未拒绝,因为他对大秦期望是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强盛繁荣,同时也要在文化精神方面强大。
虽然始皇搞大秦春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但这么做确实有利于大秦在文化方面的建设。
李念给出了一个建议:大秦春晚不能只局限于皇宫,还应传知于众,在皇宫内的大秦春晚结束后,要向外对大秦的民众进行表演。
不能阳春白雪都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要让大秦百姓们同样能享受到。
虽然这时代没有广播和电视,无法将大秦春晚覆盖及全国,让大秦的所有民众都听到看到,但能让一部分民众看到也是极好。
始皇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在李念的策划下,有了这第一届大秦新年联欢会。
之所以不叫“联欢晚会”,是因现在还是午后,根本不到晚上。
两名年轻女子自然是联欢会的主持人,在她们主持下,第一个节目登场,这个节目是由十三位大秦宫廷乐师演奏,由十八名从大秦军中选拔的健卒演唱的《秦风.无衣》!
当《诗经》中的这首诗响起,一下便让所有人停下动作,听着这支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大秦战歌。
东胡、月氏、乌孙等国使者虽听不太懂秦人唱的是什么,但歌曲中所蕴含的气势和精神却能感受到。
他们仿佛看到在一片古战场上,秦卒们将生死托付于袍泽,无比英勇团结地向前冲锋,与敌人浴血搏杀。
因为相信其他袍泽一定能守护好他们的后背,纵使身亡也绝不是由于有敌人从背后杀死了他们!
从一支战歌中便能听出秦人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团结互助,这绝对是一支可怕的强军。
在《秦风.无衣》开头后,是一个如后世小品般的戏剧,讲的是去年六国旧贵掀动叛乱将一原本幸福之家逼得走投无路时,幸得大秦天兵及时降临,挽救这家人于水火的故事。
只是这故事让王贲表情有些怪,因为是他领兵平了六国旧贵叛乱,所以这戏剧里还提到并称赞了他。
被人用这种方式称赞宣扬,即使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王贲,也差点没绷住。
实在是感觉太怪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事迹被搬上戏剧,给其他人欣赏。
第三个节目依旧是一个戏剧故事,但这次讲的是匈奴和大秦的关系,佐证大秦和匈奴皆为华夏,大家是华夏兄弟,当携手共铸华夏荣光。
这明显是用来宣传匈奴是大秦小弟,李念定下这个节目的想法是通过这种宣传给日后大秦吞并匈奴奠定合理性。
大家本就是华夏一家人,只是由于离家太久,匈奴已经忘了自己的出身,但在大秦兄长的帮助下,匈奴弟弟已逐渐回忆起来了。
所以,匈奴投奔大秦,匈奴人变成大秦人,不叫“吞并”,而是匈奴重归华夏。
这个节目很是吸引大秦国家学院的匈奴学员代表及匈奴使团,让他们中某些人很振奋。
他们为大秦办事,想从匈奴人转变为大秦人,不是背叛匈奴,不是背叛单于,而是他们在循着祖先的足迹溯源。
这叫认祖归宗,如何能叫背叛?
所以,他们为大秦办事,甚至偶尔会出卖一些匈奴的利益,那并不是出卖和犯错,是他们为了匈奴好,想让匈奴重归华夏罢了。
这祛除了他们心里原本的那点背德感和不安感,让他们出卖匈奴、为大秦办事也变得更理直气壮!
第四个节目讲述的是在大秦过去一年的改革里,一个秦人家庭生活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彰显大秦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大秦的刑罚不再像过往那般严苛,秦人家庭不必担心啥时候就忽然犯法,被抓去处以重罚,大秦的徭役赋税也不像以往那般沉重,只要努力肯干,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从原本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贫苦生活里,秦人家庭逐渐有了奔头和希望,尽管并未能立即过得很好。
这节目看得始皇帝沉默,因为他始终记得李念说过的那句“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第五个节目是一支歌舞表演,秦国之舞,以及秦国之乐。
第六个节目同样是歌舞表演,但这次表演者却不再是秦人,而是匈奴人,确切说是匈奴送给始皇帝却未被始皇收纳入后宫的美女,其等能歌善舞,分别着匈奴和大秦的服饰,演绎了一场匈奴的歌舞。
看到有他们部族特色的节目登场,到场的匈奴人都相当激动,觉得倍有面子,这可是他们的歌、他们的舞!
接着是百越部族的节目,各展部族特色,有几个部族还表演了杂耍。
这时,众人也明白了皇帝陛下为何要这般赐宴,原来是因要看节目,若是一般的酒宴,在现在这天气下,菜早就冷了。
这“新年联欢会”也确如其名,是一场让大家放松欢乐的盛会,旧日已去,新日开始,大秦在新的一年将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这些歌舞、杂耍表演后,又回到了戏剧节目。
这次讲的是始皇在六国之地推行新政后带来的变化,一伙赵人囚徒因大秦的苛法而被抓捕入狱,对大秦心怀怨恨。
但在新政时,其等原本的罪行被取消,得以释放,其对大秦的怨恨也随之削减,尤其在戏剧最后一幕,一名赵人囚徒随接他出狱的母亲向西南方向叩首,口呼“陛下万岁!”
在这个节目后,始皇帝端起手中的酒爵,向众人道:“朕说过与诸位共庆今日新年,诸君,且饮此杯,为大秦贺,为新年贺!”
众人也端起酒爵,齐声回道:“为大秦贺,为新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