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攻守易形了,变成大臣配合皇帝表演! (第2/2页)
旧的权势一派被打得丢盔弃甲,新的一派又得分裂。
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配合皇帝,尽量斗而不破,尽量为大局着想,尽量统合天下数万官员在大体上维持一个共同的目标。
朱厚熜也承认内斗不可能完全消灭,山头也不能避免会持续存在。
但他只希望这些能控制好一个度。
当然,他这个皇帝也会尽量平衡好这些山头,尽量让识大体的人在朝堂上立足。
“总宪桂萼还是识大体的,没有因为杜鸿胪涉嫌通贼,就直接认定他通贼,而是先奏于朕知道,朕希望你们人人都要这么慎重为好。”
朱厚熜这么说后,就道:“传旨,桂萼以左都御史入阁预机务,兼领御书房大臣,为朕咨询。”
桂萼听后一脸奋意,立即出列,伏首拜地:“臣领旨谢恩!”
众朝臣都神色复杂了许多。
他们自然知道桂萼因何而入阁进御书房,真正原因不只是识大体,而是敢做天子的一把利剑。
但朱厚熜的确希望大臣能够识大体,也就在这时继续说道:“要论识大体,吏部尚书赵璜可谓此中良臣,所以在李福达之案发生时,为尊主权这个大局做的很好,没有乱政,可谓既忠且智。”
吏部尚书赵璜听到这里也已经跪了下来,心里砰砰直跳如打雷。
毕竟这是天子在朝会上亲自夸赞他。
俗话说,君无戏言,天子既然这么肯定他,那就不会再轻易否定他,后世君王看在孝道份上,也不会再轻易否定他,这会让他顿生更强烈的安全感。
所以,赵璜自然激动不已。
“再有在吏部改制时,也配合的不错,没有迂腐不化不说,还申饬不理解官制新政而促使新政推行成功的。”
“故也入阁预机务,兼领御书房大臣,为朕咨询。”
朱厚熜这么说后,赵璜已双目盯着金砖,落泪抽泣起来:“臣领旨,谢陛下垂青!”
朱厚熜对此只是微微一笑,他突然补阁臣也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因为最近王鏊生病、林俊去世、王琼出边,也需要新的执政,不然大明杨一清和已提前入阁的张璁两人也实在是忙不过来。
只是朱厚熜这么做,让不少朝臣在羡慕桂萼和赵璜之余,也陷入了沉思。
而朱厚熜这里倒是在接下来又议了几件其他事后就回了御书房。
杨一清和张璁也带着赵璜和桂萼来了这里。
御书房不大,也不是正殿正门,虽说真正决议着天下大事,但名义上只是给朱厚熜这个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相当于教皇帝读书的场所,也是朱厚熜自己看书学习的地方,所以没有太大的礼教规划,一应规章流程都只讲究效率和舒适。
因而,朱厚熜在四人进来后,也没有起身,甚至依旧歪躺在榻上,而只让四人也坐下。
四人坐下后没多久,杨一清就先站起身来,拿起一份塘报说:“陛下,大同巡抚有塘报说,据夜不收查,叛逃将领李瑾已带号称十万的骑兵往大同来,但据详查估计在三万骑左右。”
朱厚熜听后从杨一清手里接过了塘报,一边看一边说:“李瑾乃大同参将,他对大同一带的布防情况很熟悉,想必哪里的边墙有垮塌,哪里屯堡守备不严,他都一清二楚,这俺答这个时候来,如果挡不住,无疑会增加大同一带军民的伤亡,朝廷在边各仓只怕也会损失更重。”
“陛下说的是,朝廷从严治军治将,难免会引起外虏介入,以臣愚见,当增兵大同,以免大同本地兵马不足以应对。”
“除此之外,还应该借俺答之兄吉囊做文章,此人自上次被太保王公(王宪)生擒后,就一直被关在诏狱,如今或可以他为质押去边关,让他劝其弟退兵!”
杨一清这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朱厚熜听后点首:“增兵就从天子亲军卫里调一卫援助大同,所调的亲军卫,要有刚熟练操练自生火铳的那支神机营。”
杨一清拱手称是。
接着。
朱厚熜又说:“至于吉囊,把他押到这里来,朕先亲自见见他再说。”
于是。
不一会儿。
吉囊就被押到了御前。
这个也才二十来岁的鞑靼贵族在被押来后,已是胡子拉碴,头发也乱糟糟如鸡窝一般。
“跪下!”
当锦衣卫骆安吩咐一声后,吉囊才跪了下来。
而朱厚熜则看着跪在地上的吉囊,问道:“会唱歌跳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