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嘉靖朝盛景,太监的觉悟! (第2/2页)
“娘,吃馒头!”
在离张璁不远的工地上,才来京师不久的小民颜大善正拿着用纸包着的三个冒着热气的馒头来到了一老妪面前。
这老妪接过馒头,摸着馒头的轮廓,问道:
“真不是偷的?”
“我的儿,可不能再偷!你爹就是因为怕你饿死,偷了詹老爷家的炒米被打死了!你可不能再被打死啊!”
“不是偷的,这里是京城,我哪敢偷,您听听这吆喝声,人很多的,我就是偷根针,也会被瞧见的。”
“这是儿刚刚搬砖换来的。”
“管事的军爷说,这京师,搬砖的活不会停,随时都有,我随时都可以去挣这个钱,所以您不用留着,赶紧吃。”
颜大善说道。
老妪惊喜地问道:“真的?”
“自然当真!”
颜大善回道。
这老妪便笑着啃了起来,一边咀嚼着一边问:“这京师里搬砖的活怎么就不会停?”
“说是如今的皇上好!下旨说百姓流徙京师背井离乡总有不得已的苦衷,就不让官府撵我们回去,还拿出自己的地来不停造房子,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活干!”
“因为皇上不缺房子住,也不缺钱,只是为了让我们老百姓有活干,才造房子,卖给大户。”
颜大善回道。
老妪听后怔了一会儿:“看来真是碰上好皇上了,儿啊,你比你爹有福啊!”
老妪说着就流下泪来。
“娘,你别哭,眼睛都哭瞎了。”
颜大善用打着布丁的袖子给老妪揩拭起眼泪来。
朱厚熜的确下过不要驱赶流徙京城百姓的旨,且因其大兴基建,也的确吸引了别处的许多失地百姓、破产手工业者来京师谋生。
颜大善不过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对于没有田地和其他产业的他而言,在家乡已经完全活不下去,而来京师还能养活自己和母亲,自然是幸福的事。
正沉思着的张璁看见了这一幕,而不由得微微一笑。
王阳明在张璁来时,特地出了中厅来迎。
与张璁作为大理寺卿还在京师租房不同,王阳明因父亲曾在京城任过礼部高官,而早已购置有宅邸,自然也就不用担心“长安居、大不易”的问题。
连替王家看守京师宅邸的婢仆很多都是当年皇家所赐。
这让张璁自是羡慕不已。
“太祖立国之后,本想着与宗室共天下,但建文帝在其驾崩三个月后就改其制,故招来靖难之事。”
“太宗皇帝也无意与宗室共天下,而是选择与勋贵共天下,但勋贵渐渐不能振作,才使内宦与士人崛起。”
“如今,陛下欲重振武功,培植同勋贵一样有世袭之位而与国同休,但又因为世袭之位太低,所以不得不为光耀门楣勤学文武的普通军籍子弟,倒也不失为良策!”
“但如今天下,军籍子弟也不少,哪怕是士人中的军籍士人也不少。”
“所以要重用军籍士子,也还是得选在大礼上与天子一心的军籍士子为妥,公比我更清楚哪些同僚大礼上是合乎帝意的,故以后这铨叙之事,还请公多多引荐。”
而王阳明一见到张璁,就专门将其带到室内,一边令老仆为张璁沏茶,一边表明了自己约见张璁的真正目的。
张璁也知道王阳明是此目的,内心自是高兴,且也没有扭捏推辞,只拱手作揖道:“鄙人自当不负大冢宰求才之意!”
王阳明则捋须微微一笑,与张璁谈起学问上的事来。
而朱厚熜当晚也从东厂提督秦文这里知道了王阳明和张璁的谈话。
“果然他们是知朕心思的。”
朱厚熜因而感叹了一句,接着就对秦文吩咐说:
“虽说内臣不宜与外臣接触,但朕准你这个东厂提督暗地里跟他们接触一下,为他们提供一下护礼大臣的消息。”
秦文不禁张嘴,他知道皇爷这是要自己代表他去站队,而皇爷自己是不好亲自下场的。
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皇帝站队的一党会不会从屠龙变成恶龙。
虽说高明的帝王之术不是行制衡之术,但即便要拉偏架,也最好找个代理人拉偏架为好,这样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冲突风险直接波及皇帝本人。
朱厚熜知道秦文在怕什么,也就说道:“朕不会让你做刘瑾!而且,与你接触这么久了,朕也相信,你跟刘瑾不一样。”
秦文则跪下说道:“皇爷如此说了,奴婢岂有不尽忠的理?何况,老祖宗一直教导儿子们,说儿子们都是无根的人,头上只有一片云,这片云就是皇爷,奴婢将来是剐还是守陵,都是皇爷说了算,奴婢是不敢也不能有怨言的!”
“魏彬教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