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士族决裂,蠢蠢欲动 (第2/2页)
嘉靖也就因此选择了支持禁海,可却也由此出现了倭患。
不过,按照历史的趋势,后面又出现了开海。
但到后面,开海已形同虚设,沿海大族更愿意走私,而不是走正规的官方贸易渠道。
这固然是因为沿海大族不愿意与朝廷分享海利,但也是因为后期皇权式微导致的结果。
朱厚熜现在没有理由不遵循历史上嘉靖在这个时候的选择。
因为现在开海派相对势力更弱一些,所以才愿意加强皇权,作出更多让步。
而禁海派则要相对没有那么大方,即便他们愿意拿出垄断海贸的一些好处给皇帝。
但只要皇权没有真正的加强,皇帝实际能拿多少,最后还是他们说了算。
最坏的情况就可能是,当皇帝支持他们除掉王阳明这些人后,他们直接来一句,天下已经没有走私,海贸也没有什么利益了,那时,他这个皇帝也只能吃哑巴亏。
所以,朱厚熜决定现在站开海派,也就是礼法主张上的议礼派。
只是……
儒家治国的朝廷,不能直接谈利益好处。
明面上,还是要以为社稷苍生这种符合圣人大义的目的为出发点,才能让自己的选择立得足脚。
这就需要主张开海的议礼派大臣来表述这方面的理由。
但这个时候,王阳明没有表态。
其他议礼派大臣也没有表态。
朱厚熜见此情况,知道这是因为护礼派势力强大,毕竟他们背后是南直士族、北方乃至四川、湖广这些地方的士族。
尤其是南直士族。
他们控制有大明绝大部分畅销海外的商货。
如棉布、绸缎、生丝、白糖、茶叶这些。
何况,他还是官僚体系中占比最多的。
所以,闽浙士族,乃至两广大户也多参与走私,但是给他们提供走私货物的主要是南直士族,配合他们走私货物的也是南直士族出身的官员。
这也就造成,议礼派即便要决定开海,决定将自己走私合法化,不仅仅要皇帝的支持,还得拉拢更多地区的士大夫来支持自己。
朱厚熜也就说道:“事涉元老公卿家族之清誉,何况还是谢老这种代表国朝大臣风骨的老臣,不能不慎,故先召谢老进京,待朕亲自问问他后再说。”
谢迁是弘治朝的大佬,在正德朝因为反对刘谨,更是当时也被居天下多数的守旧派官员推崇备至的士林楷模。
现在这些转为护礼派的守旧官员,想否定谢迁,自然也没那么容易。
天子也完全可以用不能轻易否定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为由,先拖着不直接表态。
陶中夫只得称是。
顾鼎臣见此不由得闭眼一叹。
他知道天子可能会借着谢迁这个人不能轻易否定的名义拖延。
但他也知道,如果真要揭浙东士族的底,就绕不开谢迁。
因为谢迁作为曾经的阁老,的确是如今闽浙最大的走私家族。
所以,要查闽浙走私情况,就绕不开谢迁。
不然,现在要是不揭露谢迁,将来就会被治一个欺君之罪。
顾鼎臣现在只气恼的是,谢迁这种清流名臣,怎么也耐不住财利之诱惑,关键还带头走私。
但这就是现实。
清流名臣不仅有带头走私的,还会有带头兼并田地、垄断重要工商的。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
这次朝会结束后。
大学士费宏主动派人请了王阳明、张璁、夏言、桂萼来见他。
夏言和桂萼是他江西同乡,还是如今的官场新星,将来很可能成为江西籍士族的领袖。
而王阳明和张璁是浙江同乡。
费宏这样做用意自然很明显。
他要趁着南直士族攻讦浙江士族的机会,让自己江西士族可以代替南直士族,成为浙江士族这些走私势力的商货主要提供者,譬如丝绸、棉布、茶叶这些,让江西更加富裕。
在这个时代,士大夫都以乡党利益为重,甚至把乡党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
以至于大凡官员成为执政,掌握大权,会特别喜欢培植乡党。
这也导致历史上的党争,多数是乡党之间斗争。
费宏尽管对改革其实积极性不高,但为自己乡梓争取好处的积极性很高,只要改革利于他的乡梓,他也会改革积极起来。
当然。
费宏也希望自己这样可以在获得江西士族支持的同时,得到浙江士族乃至福建士族的支持,而在将来成为更有实权的内阁大臣,进而更有希望成为首辅。
“还是陛下持重啊!”
“反而是我们有些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心,连谢公这样的股肱老臣都要诋毁!”
“更别提这次余姚被海寇围住的事不急着上报,反而急着报实庵公已故的这样的假消息。”
“这还是士大夫行径吗?”
“好像巴不得实庵公亡故一样。”
“老夫也深为不齿!”
费宏为此先替谢迁、王阳明鸣不平起来,以达到先争取这些浙江士族好感的目的。